我们大吃货国的同胞,在这一长串的“城市名片”里,立刻就抓住了重点:北京力争五年内晋升“美食之都”。
看到这里,网友们不禁产生了很多问号:
“难不成是靠鼎鼎有名的驻京办食堂?”
“这题我会!因为从北京起飞,只要3个小时就能飞到广州啦!”
“懂了懂了,这是说五年内,北京将建成通往全国各地知名美食城市的交通网!”
不过吧,笑过之后,阿信回顾了一下在北京的生活经历,也许距离“美食之都”还有一些差距,但是网友们大力吐槽的“美食荒漠”,倒是真的冤枉北京了!
北京的美食,真的不只是豆汁儿、炒肝儿、爆肚啊!
宫廷菜:“天厨珍膳,滋味万品”
一提起北京美食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老北京小吃:被不少人奉为“黑暗料理”的豆汁儿、配着豆汁儿吃的焦圈儿、要溜着碗边儿喝的炒肝儿,还有爆肚儿、卤煮等各种下水……
总之,就是最廉价的食材,配上最花里胡哨的做法,实属“穷讲究”本穷了。
网友表示:“里面一半不好吃,另一半只有北京人爱吃。”/Vista看天下
不过,要说北京最“讲究”的吃法,可能还是要从宫廷菜中寻找。
最初诞生于商周时期的宫廷菜,在西周时已形成基本格局。
作为每顿饭要吃掉6种谷物、6种牲肉、6种浆饮、120余种食材和120余种酱料的男子,周天子在饮食上可谓极尽奢华。
现代还原的宫廷盛宴/wiki
而真正能代表宫廷菜发展最高水平的,还要数清代宫廷。
这时候的紫禁城里,膳食机构众多,菜肴用料丰富而珍贵,都是全国各地进贡的珍稀食材,对水源、谷物、肉类的产地也有严格标准。
可以说,这时候的宫廷菜,既吸收了地方菜系所长,也借鉴了历代食经,可谓是“天厨珍膳,滋味万品”。
就拿老字号美食最喜欢的代言人——超级老饕乾隆来说,阿信这里就有一份菜单,清晰地记录下了乾隆御膳的进击之路。
乾隆元年(1736)元旦,此日早膳有拉拉一品、菜四品、盘肉七盘、点心二盘、鹿尾酱、剁碎野鸡、葵花盒小菜、金碟小菜各一品。
晚膳菜十品、攒盘肉一品、点心四品、葵花盒小菜一品、金碟小菜一品。
而到了乾隆中期,宫中的肴馔日益丰盛。
以乾隆四十年(1775)正月二十六为例,这天乾隆在同乐园进早膳,有燕窝攒丝热锅等十六品,额食三桌,饽饽七品,奶子四品,二号黄碗菜三品,羊肚丝一品,祭神肉一品,盘肉二桌,每桌六盘。
晚膳时,有鸭羹燕窝等十三品,银碟小菜四品,粳米干膳一品,额食二桌,饽饽六品,奶子二品,二号黄碗菜二品,祭神肉片一品,盘肉五盘一桌。
故宫复原的乾隆时期的乾清宫皇帝家宴的场景,不得不说,真的是壕!
所谓“上有所好,下必效焉”,宫里头爱吃的东西,难免会在民间成为流行的风向标。
比如,阿信就曾经写过,在清朝宫廷中实现了满蒙特色和汉族甜食的融合后,也直接催生出了北京民间一大批南北融合的饽饽铺。
而要说在民间发扬光大的宫廷菜肴,最有名的肯定还要数北京烤鸭。
据说,朱元璋爱吃鸭子,因此御厨们想方设法研究鸭子的新吃法,这就研制出了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这两种做法,朱棣将御厨们带到北京,南京烤鸭也一路北上,又被退休的御厨在民间发扬光大,这才有了如今的“全聚德”和“便宜坊”。
官府菜:当时的“驻京办”餐厅
除了宫廷菜,官府菜也是老北京美食界的一道风向标。
官府菜,也就是官宦人家的私房菜。全国各地的官员来北京上任,难免怀念家乡的那一口风味。尤其是清末民国初,携家厨进京成为一种风气。可以说,这就是那时候的“驻京办”餐厅。
有地方特色,也有人文情怀,大小官员的交往酬酢间,环境私密、氛围轻松的官府家宴也名噪一时。
像清代著名吃货袁枚,他的《随园食单》里,就记录了不少去大小官员家打牙祭的经历。比如这一段“海参三法”,虽然比不上宫廷菜豪奢,但是论讲究和雅致,也差不了太多:
海参三法,……尝见钱观察家,夏日用芥末、鸡汁拌冷海参丝,甚佳。或切小碎丁,用笋丁、香蕈丁入鸡汤煨做羹。蒋侍郎家用豆腐皮、鸡腿、蘑菇煨海参,亦佳。